來源:互聯網
從To C轉型To B的第6年,騰訊健康摸索出了適合醫療健康這一垂直領域的商業模式。
在不久前結束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健康總裁吳文達在發言中指出,騰訊健康依托于大模型打造的解決方案已經在1300多家企業、醫院等機構落地,“在醫療領域,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很好的AI應用場景,未來1-3年將是一個覆蓋的過程,讓更多的醫院、藥店、企業在AI的幫助下更好地服務客戶。”
隨著互聯網發展進入成熟期,百度、騰訊、阿里、京東等一批頭部互聯網公司紛紛布局醫療產業,嘗試打造第二曲線,押注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個時代風口。
從醫療服務到醫藥電商、從生物醫藥到大模型......互聯網大廠們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醫療行業的每一個角落,歷經十余年的成長與試錯,醫療健康業務逐漸成為巨頭們的重要探索領域,但商業化依舊是一大難題。
從2014年上線微信智慧醫院算起,騰訊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走到第十年,在各個方向上進行了諸多嘗試,2016年的騰愛醫生、企鵝診所,2017年的騰訊覓影、騰訊醫典,再到To B轉型開啟與大模型爆發后的當下,騰訊健康的發展路線逐漸清晰,打開了B端付費的商業模式。
吳文達向《健聞咨詢》表示,“醫療業務不能依賴于騰訊集團的無限投入,一個一直虧錢、一直需要補貼的業務意義不大,我們要找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才能擴大對社會的影響力?!?/p>
以大模型為抓手,探索B端商業模式
在去年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以混元大模型為底座的醫療大模型首次公開亮相,并依托大模型對騰訊健康此前發布的的智能問答、家庭醫生助手、數智醫療影像平臺、藥物發現平臺等多個AI產品進行了新一輪升級。
彼時吳文達曾說,騰訊健康“更關注如何在真實世界的醫療場景,用起大模型,用好大模型?!?/p>
兩年前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 湯道生,明確了騰訊在產業互聯網中的定位和轉向,即專注于“關鍵產品賽道”和“打造技術壁壘”上,協助合作伙伴完成集成和交付?!氨患伞睉鹇缘霓D變,也體現在對醫療大模型的規劃之中:將大模型這一生產工具封裝在不同的業務和產品中,再輸送給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等合作伙伴。
如今時隔一年,騰訊健康在新一屆的數字生態大會上分享了階段性成果:旗下醫療AI及相關產品已經落地超1300家機構,涵蓋醫院、藥械企業、科研院校、醫療科技企業等,并累計攜手超過1000家合作伙伴服務了超過3.6萬家醫療健康行業機構。
據騰訊健康副總裁張渝介紹,騰訊健康為客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可歸納為三個場景:第一、提升在研發生產環節的智慧化水平;第二、解決內部辦公協同方面的效率問題;第三、完善數字化營銷體系建設,實現業績突破。
以騰訊健康與邁瑞醫療合作研發的硬件設備全自動細胞形態學分析儀(AI閱片機)為例,加載AI算法和大模型后,AI閱片準確率超過年輕醫生,達到95%以上,閱片時間也從原來的25分鐘到30分鐘縮短到半分鐘以內。
AI預問診是騰訊健康長期布局的方向之一,醫療大模型發布后,加載了大模型的AI預問診產品也已經開始大規模落地。
早在四年前《健聞咨詢》的一次專訪中,吳文達就曾強調騰訊健康要解決用戶核心問題,增強病人和醫生的關系,利用技術手段幫助患者找到合適的醫生,建立信任關系。
彼時的騰訊健康仍在進行探索,嘗試從最底層開始打通信息不對稱。經過幾年的AI導輔診經驗的積累,現階段的AI預問診系統可以在醫生問診之前,先與患者進行詳細的預問診回答,提前提供主訴、既往病史、用藥禁忌等信息,從而幫助醫生提升問診效率和精準度。
在深圳人民醫院,騰訊健康的AI預問診系統每月被調用已經超過2萬次,“比起其他的AI產品,2萬次這個數字也許并不算多,但于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這個數字背后所代表的,AI預問診系統改變了2萬次病患交流的體驗?!眳俏倪_表示。
從澳洲沙漠小鎮的一名醫生到執掌騰訊健康的總裁,吳文達始終懷有理想,在四年前的專訪中,他曾強調騰訊健康“不著急賺快錢”,今時今日他再次在采訪中表態,感謝集團在十分重視利潤收入的前提下,仍然愿意給騰訊健康空間,讓他們投入到當下的技術研發工作之中。
吳文達也指出,騰訊健康不會一直依賴集團方面的投入與扶持,而是要在競爭中找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未來1-3年的工作中,騰訊將持續深耕B端業務,覆蓋更多的醫院、藥械企業、連鎖藥店。
舊業務的新打法
自2018年起來,騰訊自建醫療板塊逐漸形成三個部分,一是醫療信息化的基礎設施,二是側重內容的醫學知識服務,三是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的醫療AI。這三個方向后來分別誕生了電子健康卡、醫保電子憑證、騰訊醫典、騰訊覓影。
醫療健康行業的商業化過程中,C端用戶付費一直是一大難題,因此在騰訊健康的戰略中,上述前兩塊業務,秉承了騰訊一貫的“連接”主張,沒有營收KPI,目的是增強用戶黏性,為生態中的其它產品帶來巨大的流量。
據騰訊健康透露,目前騰訊醫典已經擁有6億C端用戶,電子醫保卡也擁有5-6億C端用戶。這些普惠性產品的C端用戶并不需要為服務付費,但是服務平臺的建立卻為B端客戶帶來更大的產業價值:龐大的C端用戶需求,反過來倒逼B端服務創新。用技術和服務“連接”C、B兩端,這是騰訊擅長的打法。
例如在此次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健康、騰訊元寶聯合華潤三九共同發布了“三舅健康管家”智能體,這是一個基于騰訊醫療大模型、云計算等新技術搭建的AI智能助手,為用戶提供健康服務。支撐“三舅健康管家”健康問答服務的眾多工具之中,便包含騰訊醫典的科普知識。
騰訊覓影也進入調整期。這款產品誕生于醫學影像AI最火熱的2017年,騰訊健康最初為其選擇了一條大多數同類產品都在走的道路,將其作為獨立的醫療器械軟件產品進行研發、臨床試驗、審批拿證。
但是,簡單復制醫療器械的商業模式,可能無法讓醫療AI走通商業化,這條明星賽道迅速變得冷清。2021年騰訊覓影拿到肺炎CT影像輔助分診及評估軟件的首張AI三類證時,行業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依圖醫療賣身、安德醫智破產重組,多家企業IPO折戟。騰訊覓影也是一邊走,一邊調整,在獲得肺炎、眼底、結直腸三個AI器械三類證的同時,還承擔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建設,結合騰訊云的能力還孵化出“數智醫療影像平臺”,在云上搭載人工智能分析引擎,實現醫療影像數據和業務流程的互聯互通,把醫療AI的“產學研管”整合在一起。這些動作有別于傳統器械企業,但或者更能體現騰訊的價值。
“醫療器械這條路可以走,但是很長很慢,騰訊不是一家純醫療器械公司,我們的渠道、生態也和傳統器械公司有所差異?!眳俏倪_指出。騰訊健康決定轉換思路,將精力放在醫療影像大模型基礎技術的長期探索之上,“跳出傳統垂類模型的邊界。”
于騰訊健康而言,在仍需大力投入研發的這一階段,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不依賴集團輸血,也是公司在現階段在業績盈虧上的目標與期待。
醫療這座難以攀爬的高山,終有一日將被翻越。